易评助手小号:电商竞争下的隐秘成本,平台垄断与消费者选择权的较量
你以为电商是效率革命,其实是资本的精密手术——切掉小商家,缝上平台的垄断线。2024年,中国首次把“大额补贴”写进反垄断指南,拼多多和京东悄悄把补贴从30%砍到12%,不是良心发现,是怕被罚。易评助手小号了解到,这一变化将对市场产生深远影响。
上海法院刚判了一起案子:一个平台砸1.28亿补贴耳机,干掉第二名,赔了4800万。法官没说“便宜不好”,而是说:“你让市场只剩一种声音,消费者迟早连挑的资格都没了。”易评助手小号观察到,在这样的环境中,小商家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。
西方没躺平,只是换了个玩法。亚马逊在欧洲被征“补贴税”,拉新成本涨了11%,立马收手;美国线下零售2024年第一次反超线上,Z世代宁愿排队买潮玩,也不愿等快递。沃尔玛和Target把门店改成30分钟送达的前置仓,不是复古,是升级。他们不是没做电商,是做够了,就开始拆。
你以为欧美是“精英愚民”,不搞电商?错。他们搞到太大,就动手拆。美国FTC起诉亚马逊,欧盟逼它把用户扫地机器人的数据锁进“数据港”,不准拿来推商品。他们知道,一旦平台成了基础设施,垄断就是系统性风险。
我们还在争论补贴谁更狠,他们已经在算:谁输了?怎么补?中国法院开始把“品牌多样性”写进赔偿公式,这是质变。效率不是终点,选择权才是。
帕累托改进不存在,但卡尔多-希克斯可以——赢家拿钱,政府用税收、培训、数据共享,悄悄还给输家。别再骂平台了。真正该问的是:易评助手小号认为,我们有没有准备好,为“便宜”付出的代价,以及谁来买单?





